当前位置:首页 / 茶圣陆羽 / 茶文化

徐茂才(徐善)刻《茶经》考

发布时间:2023-12-27 11:30 来源:陆羽研究会

涂新法

摘要: 徐善,字微休,明代景陵人,博学多闻,工于古文。崇敬陆羽,厌恶科举,早弃举业,隐居景陵。笔者据《景陵县志》《大泌山房集》等史料,阐述徐善生平及其复刻《茶经》事迹,认定他是刻《茶经》的徐茂才,否定徐同气是徐茂才之说。同时推测徐善对童承叙《陆羽传》的再次修改:删去一个“遂”字。

关键词: 徐善  徐茂才 竟陵隐士  复刻《茶经》 《陆羽传》    

“徐茂才刻《茶经》”语见李维桢《唐处士陆鸿渐祠记》[1],其文曰:“嘉靖间,邑人鲁孝廉刻行《茶经》,而以沔阳童庶子传附之。其后沔阳陈廷尉更刻之豫章,为玉山程光禄书。邑人徐茂才复临刻之,校童传更宋传者16字,增者12字,后有童赞,而遂以传童作,或亦《汉书》之用《史记》文耳。” 

此文作于陆羽祠落成之后,因文中有“既落成,使余记之”。据周命《陆羽祠记》[2]载,“建祠在癸巳春”,即万历癸巳年(1593年)春天,则李文作于1593年春天之后。又据沔阳陈廷尉所刻《茶经》卷首自序“明万历戊子夏日郡后学陈文烛玉叔撰”,可知陈文烛刻《茶经》于万历戊子(1588年)年夏日。那么,徐茂才刻《茶经》,当在1588—1593年之间。

徐茂才是谁?有研究者认为是徐同气。张雅琴《从历代竟陵版<茶经>序跋看竟陵的<茶经>出版文化》[3]称徐茂才就是徐同气,说“只有他符合‘茂才’和‘复临刻之’两个条件。他没有中过举,蒙祖荫入仕光禄寺署丞,以茂才终老,所以李维桢不记其名”,并称该刻本为“万历徐同气本”。李国仿《天门进士诗文》[4]注释徐茂才:“徐同气,秀才。进士徐成位之孙。”

笔者认为, 1588—1593年间刻《茶经》的徐茂才不是徐同气,而是邑人徐善。

徐茂才不是徐同气

据康熙《景陵县志》及《安陆府志》[5]记载:徐同气,字伯伦,号西江,中丞徐成位之孙,武英殿中书徐忭之子,徐篁、徐蔚之父。以荫入北雍(北京国子监),以覃恩例入贡生,授光禄寺署丞,生平慷慨好义,邑有大务,不惮身任之。晚年刻陆羽《茶经》、屈原《离骚》以自娱。《景陵县志》收有其所撰《茶经引》。

徐茂才不是徐同气,理由如下:

其一,从年龄来看,1588—1593年徐茂才刻《茶经》时,徐同气年龄尚小。现存史料没有徐同气及其父徐忭确切的出生年份。但可从其祖父徐成位推算。据《景陵县志·卷之十·人物志》第11页记载,徐成位隆庆戊辰年(1568年)中进士,其时二十五岁,则徐成位生于1544年。徐茂才刻茶经时(1588—1593年)徐成位44—49岁,不足50岁。以徐成位18岁结婚生子估算,徐忭此时26—31岁,则徐同气此时年龄尚小,或童年,或少年,应该正随父在京城国子监读书,不可能刻《茶经》。况且《安陆府志·卷二十三》第16页明确记载徐同气是晚年刻《茶经》自娱。

其二,从家世看,人们不会称徐同气为徐茂才。徐同气出身官宦之家。曾祖徐麟任金华训导,迁天台教谕;祖父徐成位进士出身,任职四川右布政使(从二品,一省最高行政长官)、云南巡抚(未任);父亲徐忭由贡生任武英殿中书(从七品)。徐同气凭借家族功勋,进入北雍(北京国子监)读书,以覃恩例入贡生,而授职光禄寺署丞(从七品)。以徐家世代官宦,人们不会称徐同气为徐茂才,至少也会称徐监生、徐贡生、徐署丞之类。

隐士徐善其人

徐善是谁?据康熙《景陵县志•卷十二•人物》第9页载:“徐善,字微休,号巾城,赋性警敏,博洽多闻,早弃举业。工古文辞,春容淹雅,自成机轴。与李宗伯维桢、徐中丞成位往来商榷,皆千秋大业也。初,邑中议礼绵蕞,聚讼不决。公毅然复古,乡闾宗服。生平乐易近人,出语诙谐,稍近滑稽。晚筑室东皋灌园自适,享年八旬卒。按公临终自题墓志曰:‘髫龄诸生,弱冠隐士,一生书癖,半世虚名。’” 再看乾隆《天门县志》[6]云:“徐善,字微休,于翰墨无不能者,而文为最。于书无不诠者,而经为最。邑中无不服其赅博者,而考礼为最。”

徐善,就是徐微休,从小机警敏捷,博学多闻,童年就入学成为诸生(秀才),二十岁后隐于市,有陶渊明、陆羽、王绩之风,更像吴敬梓及其笔下的杜少卿一样,不屑于世俗的功名利禄,厌恶科举。其人容貌儒雅,善写古文,对经书尤其是《礼记》研究最深,与进士徐成位、李维桢往来密切。

李维桢《大泌山房集》[7]收有为徐善写的多篇文章,从中可见徐家家世富豪。为徐善父亲徐唐撰写的《江山丞徐公墓志铭》[8]记载:(徐善)曾祖徐爵,号宜庵公,始用儒显,为《易》甚精,受徒者录至数十百人,久之以贡授宜兴县丞,卒于官。祖父徐行,号东川公,“特有心计,治产居积,与时逐赢得过当,有第三区腴田万亩以贻其子,僮手指千,木器髹者千枚,豪里中矣。”父亲徐唐,嘉靖辛卯(1530年)生,万历壬午(1582年)卒,十八岁补邑博士弟子员,后入粟为太学生,雅善属文,万历七年(1579年)任江山县丞,卒于官。《徐母寿序》[9]文首云:“徐媪者,江山丞原配也,有子茂才微休,徐为景陵闻家,弦诵冠绅代有。” 

徐善刻《茶经》

何以知道刻《茶经》的徐茂才就是徐善呢?要从李维桢《茶经序》一文说起。康熙七年(1668年)《景陵县志》所收李维桢《茶经序略》开篇说:“温陵林明府治邑三年,政通人和,讨求邑故实而表章之,于唐得处士陆鸿渐,锲诸梓,而桢为之序。” [10]其后雍正七年(1729年)仪鸿堂藏版《陆子茶经》、道光元年(1821年)《天门县志·艺文志附刊·陆子茶经》所收李维桢《茶经序》开篇语基本相同。据《景陵县志·卷之九·知县考》,温陵林明府即福建晋江人林云龙,万历十九年(1591年)任天门知县,治邑三年即任职到1593年。也就是说李维桢《茶经序》写于1593年前后,与其《唐处士陆鸿渐祠记》一文时间相近,与徐茂才刻《茶经》时间(1588—1593年)吻合。

但李维桢刻于万历三十九年(1611年)的《大泌山房集》所收《茶经序》开篇语却与后出版本不同,其文曰:“徐微休尚论邑之先贤,于唐得陆鸿渐。井泉无恙,而《茶经》漶灭不可读。取善本覆校,锲诸梓,属余为序。” [11]

一篇序文,两种说法,《大泌山房集》说是徐微休刻《茶经》,《景陵县志》说是知县林云龙刻《茶经》。谁是作者原创?显然,是《大泌山房集》,因为是作者生前所刻,个人专集,经过作者审阅。而后来社会天翻地覆,改朝换代,当事人都已作古,《景陵县志》距《大泌山房集》已有57年,新的统治者、县志编纂者改写了开头。

从作者原创的《茶经序》,我们知道徐微休刻过《茶经》,并请李维桢作序。徐微休科举功名止于“诸生”(即茂才),李维桢常称徐微休为“徐茂才”,那么与《茶经序》几近同时的《唐处士陆鸿渐祠记》中说的“邑人徐茂才复临刻之”,这个“邑人徐茂才”肯定就是徐微休了。

徐善为什么会刻《茶经》?除了经济基础和文化水平外,思想是关键。“弱冠隐士”的他,非常崇敬隐士陆羽。我们来看举人胡恒写的《祭徐善文》[12]:“徐先生少席先资,衣马之光,照耀里闾。晚居河渚,茅屋为秋风所破。遇难字,以为快思误书而成适。此其心神妙远,真有度越古贤者。自有竟陵以来,达官贵人在宋元之间,求其姓字,了不可得。而前乎文恪尸而祝之者,仅一唐处士陆桑苎,则处士之蕴藉,能为河山邑里重矣。请与长老子弟岁采两湖之莲,酌三澨之水,酹桑苎于西塔,而以徐先生为东皋子,配享先生,何让焉?”徐善认为,自有竟陵以来,“能为河山邑里重”者“仅一唐处士陆桑苎”,“一生书癖”的他复刻《茶经》就是名正言顺了。

徐善高风亮节深受邑人爱戴。徐成位有《题徐微休六咏》[13],赞美徐善。胡恒在祭文中把徐善比作东皋子(初唐著名隐士、诗人王绩),提出让徐善在陆羽祠中“配享先生”。著名文学家谭元春更是多次赞扬徐善。谭元春在《和宁堂汇编引》[14]中说:“予尝羡微休公早弃诸生,读书议礼,语常屈其坐。人老至七十,犹昂昂如千里之驹。记予初冠时,从邑里大会末座,见公与诸公人齿饮,抗手钧礼,戏笑如平常,诸公贵人仰首侧耳,观听毕集于一布衣。予退而喜,以为吾邑颇不俗,此风颇古,使后生得见布衣之贵。公真有功于邑。”谭元春在《与徐翁巾城》[15]中说:“浮名皆蜗国,而名隶贡籍则虱之宫也。尊宿胜流……以此益念耆宿旷然卓然,真不可及也。”

徐善校订《陆羽传》

徐善复刻《茶经》,“校童传更宋传者16字,增者12字,后有童赞,而遂以传童作。” 先解释三个概念:宋传,童传,童赞。

“宋传”指宋祁《新唐书·陆羽传》,全文不计标点456字,省略如下:“陆羽,字鸿渐,一名疾,字季疵,复州竟陵人。不知所生,或言有僧得诸水滨,畜之。既长,以《易》自筮,得《蹇》之《渐》,曰:‘鸿渐于陆,其羽可用为仪。’乃以陆为氏,名而字之。……上元初,更隐苕溪,自称桑苎翁,阖门著书。或独行野中,诵诗击木,裴回不得意,或恸哭而归,故时谓今接舆也。……其后,尚茶成风,时回纥入朝,始驱马市茶。”

“童传”指沔阳童承叙在嘉靖九年(1530年)《沔阳州志》中修改的《陆羽传》,其文源于宋祁《新唐书·陆羽传》。童承叙对宋传作了两处修改:一、在“或言有僧得诸水滨,蓄之”这一句“僧”字后增加“晨起闻湖傍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婴儿遂收”17 字,同时删去“得诸水滨”4字。二、在“自称桑苧翁”后加“又号竟陵子东园先生东冈子”12 字。后人将这一改动传文称为“童版《陆羽传》”。

“童赞”指童承叙在“童版《陆羽传》”后写的一段议论:

“余尝过竟陵,憩羽故寺,访雁桥,观茶井,慨然想见其为人。夫羽少厌髡缁,笃嗜坟索,本非忘世者,卒乃寄号桑苎,遁踪苕霅,啸歌独行,继以痛哭,其意必有所在,乃比之接舆,岂知羽者哉!至其惟甘茗荈,味辨淄渑,清风雅趣,脍炙今古。张颠之于酒也,昌黎以为有所托而逃,羽亦以是夫! ”

嘉靖十八年(1539年),童承叙与鲁彭编印竟陵本《茶经》,收录童版《陆羽传》,把《沔阳州志》中标明传文朝代的“唐”字(与正文有横线间隔)直接写进正文。其后多版《茶经》沿袭竟陵本,收录童版《陆羽传》,如吴旦本(1542年)、杏雨书屋本(1586年)、陈文烛本(1588年)、孙大绶本(1588年)、汪士贤本(1593年)、乐元声本(1557-1628年)、喻政本(1613年)、仪鸿堂本(1729年)、陆廷灿本(1735年)、日本翻刻郑煾本(1844年)、壬戌本(1922年)、癸酉本(1933年)。以上各本《茶经》收录童版《陆羽传》时,大都沿袭竟陵本做法,但有少数例外:陆廷灿本正文前没加“唐”字;喻政本“僧”字后未加字,与《新唐书》相同,仍为“或言有僧得诸水滨蓄之”;仪鸿堂本、壬戌本、癸酉本删去童承叙加的一个“遂”字。

徐茂才“校童传更宋传者16字,增者12字,后有童赞”,解读这句话,推测徐善的做法有三点:一、校订童传,删去童传增加的“晨起闻湖傍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婴儿遂收”这段话中的“遂”字,由童传所增17字改为16字,同时删去“得诸水滨”4字;二、沿袭童传,在“自称桑苧翁”后,增加“又号竟陵子东园先生东冈子”12 字;三、保留童赞。

推论依据:发现王淇仪鸿堂本《茶经》前两处与推测一样,第一处删掉童传“遂”字,恰好增加16字;第二处同童传一样,增加12字。后来的壬戌本也是如此。从后往前推,因为后人会受到前人影响,王淇可能看到徐善的本子,沿袭徐善部分做法。

综合全文,“徐茂才刻《茶经》”是隐士徐善所为,而不是徐同气。徐善复刻《茶经》,对童承叙修改的《陆羽传》再次进行微调,删去一个“遂”字。

后人出于某种原因,或为抬高文章身价(如赞扬父母官,应其所求而写),或不愿宣扬隐士,在作者去世、改朝换代后,更改李维桢《茶经序》原文,篡改历史,埋没了徐善传播《茶经》的事迹。今天,我们应该恢复历史真相,肯定隐士徐善的功绩,以《大泌山房集》所收为李维桢《茶经序》定本,同时将徐善所刻《茶经》称为“明万历竟陵徐善本”。

作者简介

涂新法,天门市陆羽研究会副会长、研究员,中学语文高级教师

参考文献

[1](清)李馨.景陵县志·卷之七·享祀志·庙祠:26[M].康熙七年(1668)刻本。

[2](清)李馨.景陵县志·卷之七·享祀志·庙祠:29[M].康熙七年(1668)刻本。

[3]张雅琴.从历代竟陵版<茶经>序跋看竟陵的<茶经>出版文化[J].陆羽研究集刊.2012,(1):47。

[4]李国仿.天门进士诗文[M].北京:新华出版社,2019:100.

[5](清)张尊德.安陆府志·卷二十三:16 [M].康熙八年(1669)刻本。

[6](清)胡翼.天门县志·卷十七·隐逸:4 [M].乾隆三十年(1765)刻本。

[7](明)李维桢.大泌山房集[M].万历三十九年(1611)年刻本。

[8](明)李维桢.大泌山房集·卷之八十五·墓铭:14 [M].万历三十九年(1611)年刻本。

[9](明)李维桢.大泌山房集·卷之四十一·寿序:9 [M].万历三十九年(1611)年刻本。

[10](清)李馨.景陵县志·卷之十二·杂录志·序类:10[M].康熙七年(1668)刻本。

[11](明)李维桢.大泌山房集·卷之十四·序:14 [M].万历三十九年(1611)年刻本。

[12](清)李馨.景陵县志·卷之十二·人物志:10[M].康熙七年(1668)刻本。

[13](清)李馨.景陵县志·卷之十二·人物志:10[M].康熙七年(1668)刻本。

[14]陈杏珍.谭元春集[M]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8:825。

[15]陈杏珍.谭元春集[M]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8:879。

童承叙《沔阳州志·陆羽传》,明嘉靖十年(1531年)刻本。

李维桢《大泌山房集·茶经序》,明万历三十九年(1611)年刻本。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

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
附件: